中共嘉兴市委关于制定嘉兴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


发布时间:2021年01月14日    阅读数:分享到:

中共嘉兴市委关于制定嘉兴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

(2020年12月29日中国共产党嘉兴市第八届委员会第十一次全体会议通过)





中国共产党嘉兴市第八届委员会第十一次全体会议,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和省委十四届八次全会精神,紧密结合嘉兴实际,认真研究我市今后五年发展和现代化建设目标任务,就制定“十四五”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提出以下建议。





一、开启高水平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奋力打造新时代全面展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窗口中最精彩板块




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决定性成就


“十三五”时期,面对历史性国家战略机遇、错综复杂的国内外发展环境和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任务,全市上下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以习近平总书记南湖重要讲话精神和“八八战略”为指引,全面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各项战略部署,大力弘扬红船精神,深入实施全面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首位战略,全面推进高质量发展,坚决打赢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十三五”规划目标任务即将胜利完成,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即将胜利实现。


综合实力争先进位,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突破5500亿元,财政总收入突破1000亿元,规上工业总产值突破10000亿元,在全省和长三角的位次持续上升。一批投资百亿级标志项目相继落户,上市企业数量达到66家。常住人口达到480万人,增量居全省第三。


创新动能加速集聚,积极推进G60科创走廊嘉兴段建设,浙江清华柔电院、未来技术研究院、南湖研究院、南湖实验室等一批高能级创新载体相继落地,浙江服务长三角人才一体化发展标志性工程“一楼三园”全面启用。大力实施人才新政、科技新政,人才规模持续扩大,企业创新主体地位进一步确立,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提高到3.07%,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和省科技型中小企业突破6000家。普通高校(含校区)达到10所,在校学生达到7.79万人。


区域协调发展不断深化,确立全面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首位战略,嘉善整体纳入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成功获批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成为全省唯一强化市域统筹、推进市域一体化改革试点市。


乡村振兴战略加快推进,成为全省首个村级年经常性收入超百万元全覆盖的地市。生态建设打了翻身仗,高标准推进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创建,劣五类水质断面实现“清零”,2019年市控断面三类以上水质比例提高到65.8%,成功捧回“大禹鼎”,市区PM_2.5浓度下降到35微克/立方米,综合指数改善幅度列全省第一。成为全省首个生活垃圾焚烧全覆盖、“零填埋”、“零增长”的地市。“十大标志性工程”和中心城区品质提升“十大专项行动”全面推进,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全面完成,城乡面貌焕然一新。


改革开放迈出新步伐,政府数字化转型和“最多跑一次”改革牵引各领域改革取得重大突破,营商环境综合排名进入全国前20,市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加快推进。成功获批国家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嘉兴港首次进入全球百强港口榜单,外资集聚水平走在全省前列。


民生福祉持续增进,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连续16年居全省第一,城乡居民收入比缩小到1.66:1,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明显提高,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成为全国样板,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发展,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实现新突破,市本级实现“四连冠”,海宁、嘉善、平湖、海盐先后入列,城市快速路、有轨电车、市域外配水工程(杭州方向)等一批回应民生关切的基础设施项目全面启动,法治嘉兴建设持续深化,平安嘉兴建设成效显著,荣获“长安杯”和全省首批“一星平安金鼎”,“三治融合”写入党的十九大报告。


党的建设全面加强,扎实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新时代“网格连心、组团服务”持续深化,高质量完成村社“两委”换届,党组织战斗堡垒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充分彰显。总结提炼“勤善和美、勇猛精进”的新时代嘉兴人文精神,干部队伍干事创业、追梦奔跑的精气神明显提升,党群干群关系不断融洽,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两个责任”,推进“四责协同”,一体推进“三不”机制建设,清廉嘉兴建设取得重大成果。特别是党的十九大结束后,习近平总书记带领中央政治局常委到嘉兴瞻仰南湖红船、参观南湖革命纪念馆并发表重要讲话,连续七年成功承办世界互联网大会,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嘉兴作为中国革命红船起航地、世界互联网大会永久举办地和全省接轨上海“桥头堡”,地位区位优势不断凸显,全国影响力和国际知名度空前提升。


这些成绩的取得,为“十四五”发展和现代化建设开好局、起好步奠定了坚实基础。


“十四五”时期嘉兴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发展仍然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但机遇和挑战都有新的发展变化。从国际看,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国际力量对比深刻调整,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深入人心。同时国际环境日趋复杂,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加,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广泛深远,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世界进入动荡变革期。


从国内看,我国已进入新发展阶段,制度优势显著,治理效能提升,经济长期向好,市场空间广阔,发展大局稳定,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呈现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特点,正加速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从我市看,在“十四五”甚至更长一个时期,嘉兴拥有建党百年、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和国家大力构建新发展格局的三个重大历史性机遇,“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等战略红利加速转化为新动能,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持续创造新优势,产城融合不断加速,城市的规模能级和功能品质将迎来新一轮大跃升。


随着国家不断推进资本市场和科技领域的重大改革,正面临着新一轮全球科创要素和高科技企业加速向我国、特别是长三角地区转移集聚,大批留学海外的高层次人才及其创办的高科技企业加速回归的趋势,将推动嘉兴继续走在前列。但同时,嘉兴科技创新支撑高质量发展的动能不够强劲,产业发展质量还不够高;中心城市规模能级、承载集聚和带动能力亟待提升,市域统筹和一体化发展还存在诸多体制性障碍;综合交通体系建设仍然滞后,轨道交通建设短板明显;人口、资源环境约束趋紧,人口老龄化加剧,环境质量依然脆弱,教育、医疗、养老等民生领域还存在明显短板等。


全市党员干部要着眼“两个大局”,深刻认识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带来的新矛盾新挑战,深刻认识新发展阶段新特征新要求,深刻认识危和机并存、危中有机、危可转机,增强机遇意识和风险意识,坚决扛起中国革命红船起航地的政治担当,保持战略定力,奋发有为办好自己的事,以确定性工作应对不确定性形势,善于化危为机,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


“十四五”时期嘉兴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


“十四五”时期嘉兴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是: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全面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统筹发展和安全,忠实践行“八八战略”,大力弘扬红船精神和新时代嘉兴人文精神,深入实施全面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首位战略,全市一盘棋、构筑大城市、建设大嘉兴,加速城市能级蝶变跃升,率先探索构建新发展格局,率先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率先推进市域治理现代化,率先推动全市人民走向共同富裕,让革命的红色、经济的蓝色、文化的青色、生活的金色、生态的绿色交相辉映,“五彩嘉兴”璀璨夺目,奋力打造新时代全面展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窗口中最精彩板块,努力以市域现代化先行为全国全省现代化探路。


“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必须遵循以下原则: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和完善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的体制机制,不断提高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能力和水平,统筹抓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各方面建设,为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根本保证。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秉持为民情怀,坚持共同富裕方向,把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始终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不断增进民生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坚持新发展理念。把新发展理念贯穿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积极构建新发展格局,切实转变发展方式,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


——坚持深化改革开放。以数字化改革牵引全面深化改革,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推进更高水平对内对外开放,打造最优营商环境,让各类市场主体的创造力和活力竞相迸发、充分涌流,加快推进市域治理现代化。


——坚持系统观念。加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整体性推进,坚持全市域一盘棋,立足长三角、放眼国内外,统筹发展和安全,强化系统集成,着力固根基、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注重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挑战,实现发展质量、结构、规模、速度、效益、安全相统一。


“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


1.“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目标


到2025年,地区生产总值达到9000亿元以上、力争1万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5万元以上,发展水平进入全省第一梯队,在长三角核心区城市群中战略性崛起、蝶变跃升,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努力成为长三角核心区联通国内国际双循环的黄金节点,“三城一地”基本建成,成为现代化浙北大城市、长三角活力增长极、功能完善的稳固桥头堡、古今辉映的文化新地标、全域秀美的江南美窗口、宜居宜业的和谐幸福城、市域整体智治的治理新典范,共建共治共享共同富裕先行先试取得实效,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先行市,力争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努力为全国全省发展大局多做贡献。


具体目标是实现“七个新跨越”:


——经济发展质效实现新跨越。在质量效益明显提升基础上实现经济持续健康较快发展,经济结构更加优化,农业基础更加稳固,


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显著提升,形成若干具备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和标志性产业链,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发展,初步建立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全市域全方位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格局更加成熟,市域一体化发展和城乡融合发展格局基本形成,城市规模能级和功能品质实现大跃升。


——科技创新水平实现新跨越。创新人才加速集聚,创新生态更加优化,重大平台打造、创新主体培育等取得重大突破,数字经济、新材料、新能源三大科创高地取得重大进展,科技金融改革取得显著成效,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3.5%,初步建成科技创新综合实力居长三角前列、特色领域创新具备国际竞争力、区域创新体系有力支撑现代化建设的高水平创新型城市。


——改革开放水平实现新跨越。以数字化改革牵引全面深化改革,市场活力、社会活力充分激发,高质量发展、高效能治理、高品质生活的体制机制更加完善,基本建成营商环境最优市。对外开放持续扩大,高能级开放合作平台建设取得新进展,城市国际化水平实现大跃升,高质量外资集聚先行区基本建成。


——社会文明程度实现新跨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以红船精神为引领的红色文化得到大力弘扬,“勤善和美、勇猛精进”的新时代嘉兴人文精神更加彰显,人文璀璨、风华绝代的城市文化古今辉映,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和文化产业体系更加健全,城市文化软实力、竞争力和影响力全面提升,建成新时代文化文明高地。


——绿色发展水平实现新跨越。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持续优化,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绿色低碳的生产生活方式深入人心,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全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达到90%以上,地表水三类及以上水体比例(省控断面)达到100%,绿水青山、蓝天白云、鸟语花香、繁星闪烁的大美嘉兴基本建成。


——市域治理现代化实现新跨越。党的全面领导持续巩固,社会主义民主法治更加健全,清廉嘉兴向纵深推进,“整体智治、唯实惟先”的现代政府基本建成,党建统领的自治、法治、德治、智治融合基层治理体系更加完善,“县乡一体、条抓块统”高效协同治理格局基本建成,新时代“网格连心、组团服务”机制更加定型。基本建成现代应急体系,重大风险防范化解能力和防灾减灾救灾能力显著增强,形成有力有为有效的高水平市域治理新格局。


——民生福祉实现新跨越。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的就业、更高水平的收入,建成更加安全舒适的生活环境、更加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更加优质均衡的公共服务体系,覆盖人的全生命周期的社会心理服务体系更加健全,人均预期寿命达到83岁,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提升,宜居幸福嘉兴“秀外慧中”、实至名归。


2.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


展望二〇三五年,我市将率先基本实现高水平社会主义现代化,成为新时代全面展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窗口中最精彩板块。


地区生产总值在2025年基础上力争再翻一番,人均生产总值达到发达经济体水平,率先基本实现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农村现代化,建成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建成高水平创新型城市,省区域创新体系副中心地位更加巩固、作用更加明显,建成长三角核心区全球先进制造业基地,形成现代化经济体系。


基本实现市域治理现代化,高水平建成整体智治体系和现代政府,建成法治政府、法治社会,高水平建成中国最平安城市。高水平建成文化强市、教育强市、体育强市和健康嘉兴,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达到新高度。


基本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生态环境改善水平、资源能源集约利用水平全省领先,高水平建成全域秀美的美丽嘉兴。人民生活更加美好,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率先取得实质性重大进展。


党的全面领导落实到各领域各方面的高效执行体系全面形成,清廉嘉兴全面建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充分彰显。


“十四五”时期重点发展战略


中央赋予长三角区域“率先形成新发展格局、勇当我国科技和产业创新的开路先锋、加快打造改革开放新高地”三大新使命,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加速推进是嘉兴最重要的发展背景和最强有力的战略支撑。“十四五”时期,要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积极构建新发展格局,以全面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首位战略为统领,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开放带动发展战略、城乡融合发展战略、数字赋能战略和制造强市战略,全面推动高质量发展,开启高水平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


全面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首位战略。围绕高水平打造全省接轨上海“桥头堡”和承接上海辐射“门户”,强力推动嘉兴中心城区规模能级和功能品质大跃升,形成“一核赋能、一区示范、一廊引领、四方联动”的市域空间发展格局,以全市域一盘棋全面深度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先行先试、发挥特色、开放协同,加快形成一批标志性成果,争当一体化发展先锋。


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坚持创新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围绕打造省区域创新体系副中心目标,持续优化“政产学研金介用”创新生态体系,坚持市场化导向,协同推进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成果转化,全面推进技术创新、理念创新、管理创新和模式创新,以科技创新催生新发展动能。


开放带动发展战略。统筹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坚持对内开放和对外开放、扩大内需和拓展外贸、招商引资和对外投资两手抓,继续做大做强平台、企业和市场,对接国际高标准市场规则,创新完善政策体系和市场体系,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各个环节,以更高水平、更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推动高质量发展。


城乡融合发展战略。深化统筹城乡综合集成改革,完善城乡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促进城乡生产要素双向自由流动和公共资源合理配置,积极引导“两进两回”,全面推进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创新城乡融合发展路径,打造全国城乡融合发展的嘉兴样板。


数字赋能战略。把握数字化发展大趋势,拥抱数字化变革大时代,坚持“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城市数字化”一体推进,推动数字技术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释放数字对经济发展的放大、叠加、倍增作用,充分发挥数字技术在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中的集成、增效等支撑作用,全面推进生产生活方式数字化,加速建设数字社会。


制造强市战略。围绕巩固壮大实体经济根基,持续强化制造业基础优势,加快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促进制造业和服务业深度融合,统筹抓好传统产业提质和新兴产业提速,培育形成若干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制造业集群和龙头企业,打响嘉兴制造品牌。




二、全面深度融入长三角,高水平打造全省接轨上海“桥头堡”和承接上海辐射“门户”




以共建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为引领,以接沪融杭为重点,加快建设外连内畅的交通枢纽,成为长三角核心区枢纽之城,推动全市域、全方位、全领域深度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奋力在推动长三角区域率先形成新发展格局中发挥先锋作用。


举全市之力推进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嘉善片区建设


围绕建设生态优势转化新标杆、绿色创新发展新高地、一体化制度创新试验田、人与自然和谐宜居新典范的战略定位,对标国际一流、国内领先的创新发展标杆城市,系统谋划和不断优化嘉善片区的国土空间布局和生产力布局,统筹生产、生活、生态三大空间,着力构建嘉善未来新城、祥符荡科创绿谷、临沪高能级智慧产业新区、长三角农业科技园区、长三角生态休闲旅游度假区“一城一谷三区”城乡五大功能板块。


聚焦规划管理、生态保护、土地管理、项目管理、要素流动、财税分享、公共服务、公共信用八个领域,强化与上海青浦、江苏吴江片区示范协同,加快改革集成落地,构筑一体化体制机制并向全市域复制推广,推动优化产业、科创、资本等跨区域布局和高效协同。


加大资源整合、资源再造、资源争取、资源盘活的力度,优化资源配置,加快打造若干承载能力强、集聚效应强、竞争能力强的重大战略平台。


着眼培育新动能,积极建设一批交通互联互通、生态绿色共保联治、未来产业、现代服务业、公共服务和活力新城等标杆性项目。


举全市之力支持示范区嘉善片区建设,扩大权力下放,深化机构职能体系改革,加大财政支持和要素保障力度,形成市级引领、嘉善领衔担当、各县(市、区)积极参与的共建共享共赢机制。


统筹秀洲区王江泾镇、油车港镇规划建设秀水新区,加强北部湖荡群湿地保护和开发,建设生态、创新、产业、文旅融合发展的示范区联动片区。


强化四方联动推动区域协同发展


充分发挥长三角核心区枢纽型中心城市的区位优势,从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强化与沪杭苏甬等城市联动发展。


深化接轨上海,融入上海大都市圈,以高水平规划建设高铁新城为重点,对接虹桥商务区服务功能,建设虹桥国际开放枢纽金南翼,打造上海配套功能拓展区。


强化平台合作,协同共建平湖—金山产城融合发展区、张江长三角科技城平湖园、上海漕河泾新兴技术开发区海宁分区。


积极融入杭州都市圈,全面深化杭嘉一体化,大力推进杭海新区建设,促进与杭州余杭、钱塘新区等互融互通,加强海宁、桐乡临杭板块协同,培育打造嘉兴西部新增长极。


大力推进苏嘉一体化,协同推进秀洲和吴江交通互联、生态共治、文旅融合,共建中新嘉善现代产业园。


推动嘉湖一体化发展,协同共建乌镇练市先行启动区,推动浙北板块加速崛起。


加强大湾区南北两岸的呼应联动,打造杭州湾北岸“黄金海岸经济带”,谋划建设甬嘉一体化协同合作区,做大做强港口物流、临港产业等海洋经济。


全面落实中央和省委决策部署,持续高质量做好对口支援、山海协作等工作,不断创新完善帮扶合作机制。


加快建设长三角核心区现代化交通枢纽


打造长三角核心区集公铁水空多式联运、无缝衔接、外连内畅的立体化、现代化、综合性交通枢纽。


共建“轨道上的长三角”,扩大轨道交通对长三角城市的连接,加密沪嘉杭通道,构建苏嘉甬通道,谋划嘉湖通道。


扩容提升嘉兴高铁南站,打造区域轨道交通枢纽。推进通苏嘉甬、沪乍杭铁路、铁路杭州萧山机场站及接线工程和沪嘉、沪平盐、嘉湖等环杭州湾、环太湖城际项目谋划建设,加快启动建设示范区轨道交通线,推动与毗邻大城市轨道交通网络的无缝对接。


加快推进嘉兴机场改扩建,打造嘉兴航空联运中心,加快建设嘉兴现代物流园,打造国际物流枢纽,培育临空经济增长点,构筑城市发展新功能。


提升海河联运能力和水平,统筹嘉兴港三大港区,建设以海河联运为特色、多功能、现代化的综合港口,深化与上海港、宁波舟山港合作,加快高等级航道网建设,打造浙北海河联运大通道。


构建互联互通、安全高效的公路网,注重交通系统功能集成,以密集公路系统为纽带,促进公铁水空等互联互通,加快推进苏台高速(嘉兴段)、海宁至桐乡等一批高速网成型项目,不断完善“五纵五横”国省道网建设,全面打通跨行政区域断头路。


加快推进市域交通一体化,谋划建设市域轨道交通网,加快启动和推进中心城区连接嘉善、平湖、海盐、海宁、桐乡等轨道交通建设。加快建成市域一体化“一环十一射五连一通道”快速路网。


坚持公交优先,倡导绿色出行,完善公交快速通勤系统,加快建设市域内水乡碧道(水上巴士)网。




三、建设高素质人才队伍和高水平创新型城市,加快打造长三角核心区创新高地




坚持创新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全面落实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要求,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建设面向全球、接轨国际的长三角人才集聚“强磁场”和科技创新“桥头堡”,成为各类人才和创新资源纷至沓来的青创之城,高水平建设省区域创新体系副中心。


打造标志性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和载体


全力打造国家级科创走廊示范段。集聚全市科创资源集成打造嘉兴G60科创大走廊创新轴,高标准建设嘉兴科技城、秀洲国家高新区、湘家荡科创高地、祥符荡科创绿谷、鹃湖国际科技城、张江长三角科技城平湖园、天鹅湖未来科学城、乌镇大道科创集聚区等重点科创平台。积极推动长三角区域创新协同,全面对接上海建设全球科创中心,布局建设“科创飞地”,积极参与大科学装置、大数据中心、超算中心等科学设施共建,联合开展重大技术攻关,聚力打造长三角科创共同体。打造全国校(院)地合作示范区。全方位深化与清华大学、中科院、浙江大学等大院名校战略合作,做大做强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中科院浙江应用技术研究院,支持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实施“深根计划”,打造“1+N”综合科创服务体系。联合浙江大学共同建设长三角智慧绿洲,支持嘉兴学院高水平创建嘉兴大学,高水平建设浙江大学国际联合学院、同济大学浙江学院、嘉兴南湖学院,力争新引进1-2所大院名校。


大力建设重大科研载体。强化创新策源能力建设,加快南湖研究院、南湖实验室、浙江清华柔电院等一流创新载体建设,布局建设2-3家省实验室。积极布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等国家级载体。努力建设人工智能、集成电路、生物医药等引领性开源开放公共平台。加快在新材料、新能源、半导体等领域建设一批引领性科研机构,同步推进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突破一批核心部件核心产品。


全力打造面向全球的长三角人才集聚“强磁场”


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统筹推进各类人才队伍建设。


大力引育高端创新人才,深入实施“创新嘉兴·精英引领计划”“创新嘉兴·优才支持计划”,持续做好省级以上重大人才工程,大力推进域外人才飞地建设,充分发挥“长三角全球科创路演中心”等载体作用,健全“科创百人会”引才机制。


加快青年英才集聚,深入实施硕博倍增计划、大学生“550”引才计划,积极构建“环境优美、产业优质、生活优雅”的湖区人才生态,打造“青创之城”城市品牌。


大力培育新时代“禾商名家”,大力实施“禾商青蓝接力工程”、新生代企业家和青年企业家培养计划,建设一支创新型企业家队伍。


大力培育“禾城工匠”,开展“金蓝领”职业技能提升行动,建设一支高水平职业技能人才队伍。


完善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


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推动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全面增强企业自主研发能力,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大力支持行业龙头企业、产业集聚区联合产业链上下游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组建新型研发机构,加强共性技术平台建设。


实施上市企业和百亿级企业倍增计划,充分发挥大企业创新引领支撑作用。积极实施国家高新技术和省科技型中小企业倍增计划、高技术产业倍增计划,加快培育更多“专精特新”企业。


支持企业主动参与国际标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制订,强化企业自主知识产权保护,提升核心竞争力。


深入推进“尖峰”“尖兵”“领雁”“领航”计划,围绕聚力打造数字经济、新材料、新能源三大科创高地,人工智能、航空航天、生命健康、半导体等四大领域,实施创新链贯通工程,持续推动技术迭代升级,加快实现“嘉兴制造”迈向“嘉兴智造”。


全力打造最优创新生态


深化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改革,深化科创中国试点,完善科技创新治理体系,加快完善“政产学研金介用”创新生态体系,优化科技管理服务,完善科技评价机制,扩大科研院所科研自主权,健全科技创新容错免责机制,充分激发企业创新主体活力。


持续优化人才发展生态,改革优化人才评价体系,放活用人自主权,完善科研人员职务发明成果权益分享机制,加快实现长三角地区人才评价共认、人才服务共享、人才信息共通、人才有序流动。弘扬科学精神、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和工匠精神,营造崇尚创新、宽容失败的社会氛围。


持续加大科技创新投入和激励,健全政府投入为主、社会多渠道投入机制,建立财政科技投入稳定增长机制,充分发挥嘉兴市长三角创新投资集团等国有资本、基金的放大引导作用。保障科研用地,建立高新技术产业和企业等重大项目储备库,加大高新技术产业项目用地保障,优先保障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实验室、新型研发机构等建设和实验用地。推动科技与金融深度融合,全力争创国家科技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加快构建与科技创新相适应的现代科技金融服务体系,积极推动嘉兴市金融信用信息共享平台由信用信息共享向综合金融服务转变。探索设立企业上市发展基金,支持科技型企业上市。




四、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建设接沪融杭的“黄金海岸经济带”




强化制造业立市之本地位,推动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构筑产业发展新优势,加快推动产业向中高端迈进,成为面向全球的智造高地。


打造长三角核心区全球先进制造业基地


做强做大优势产业集群,巩固支柱产业、壮大优势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积极引导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向特色园区和重点平台集聚发展,重点打造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高端装备制造、高端时尚产业等优势产业集群。


加速培育新兴产业,以融合化、特色化为导向,既要通过招大引强,又要充分发挥本地科创载体资源优势,加强科研成果孵化转化,重点培育集成电路、人工智能、氢能源、航空航天、生命健康、半导体、时尚消费电子等一批新兴产业。超前布局和发展柔性电子、区块链、虚拟现实等未来产业。


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实施制造业基础再造和产业链提升工程,做优做强自主可控、安全高效的标志性产业链。


大力引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行业龙头企业,充分发挥龙头企业集聚上下游配套企业和延链强链作用。


推进产业链与创新链深度融合,全面梳理重点产业链发展的难点堵点,探索实行关键核心技术“揭榜挂帅”机制,政企协同加快“卡脖子”工程技术攻关和进口替代、备份,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安全性和竞争力。


充分发挥高质量外资集聚优势,积极参与国际产业链重构和产业布局分工。


深入实施数字经济“一号工程”


大力建设数字经济强市,构建数字社会新生态。


深入实施数字经济五年倍增计划,培育壮大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数字经济核心产业,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


加快数字化、智能化改造,支持建设一批示范性、引领性数字化企业、数字化园区、数字化建筑、数字化社区,加快推进工业、农业、服务业数字化转型,推广新智造模式。


强化数字技术创新,加大对数字技术研发平台支持力度,培育一批数字化服务和创新应用龙头企业。


加快建设完善5G、工业互联网、大数据、区块链等新型基础设施,拓展新基建应用场景,推进生活数字化、公共服务数字化,支持发展线上线下融合的新业态新模式新技术。


争创乌镇互联网创新发展国家级试验区,积极打造互联网创新发展策源地。


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


促进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发展,积极推进国家服务型制造示范城市建设。


按照高端化、专业化、国际化要求,积极发展科技服务、信息服务、商务会展、人力资源、现代物流和创意设计等生产性服务业,大力引育一批能够提供国际化服务的金融、会计、审计、法律、数字贸易等中介服务机构,推进现代服务业同先进制造业、现代农业深度融合,培育形成一批高成长性的跨界融合新兴企业。


加快建筑服务、节能环保服务和检验检测服务等潜力产业发展,积极建设一批功能型平台,赋能制造业提升。


推动产业平台系统性重构


整合优化产业平台体系,推进开发区(园区)整合提升,加快构建以高能级战略平台和高能级产业生态园为龙头引领,国家级和省级开发区(园区)为支撑,特色小镇、小微企业园和特殊功能区为补充,布局合理、主导产业清晰、资源集约高效、产城深度融合的平台体系。


优化整合杭州湾北部优质生态资源、港口资源和空间资源,加快建设湾北新区,创建省产城融合类高能级战略平台。


高水平保护和利用好海洋资源和岸线资源,大力发展海洋经济,推进港产城融合发展,打造杭州湾北岸“黄金海岸经济带”。


高水平规划建设嘉兴G60科创大走廊核心区,创建省重大创新类高能级战略平台。支持符合条件的开发区(园区)转型为特色小镇、小微企业园或创业创新园。


大力推进开发区(园区)体制机制改革,加快探索“管委会+公司”运营模式,扩大国资参与园区高标准厂房建设,推动园区开发从出让土地为主向出租厂房、定制厂房为主转变。


精准绘制产业招商地图,构建全市统筹的招商引资体制机制。




五、积极构建新发展格局,打造长三角核心区联通国内国际双循环的黄金节点




坚持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注重需求侧管理,持续推动高端要素集聚、协同、联动,坚持扩内需、促开放、保通畅,努力成为高质量外资集聚的开放高地、长三角核心区联通国内国际双循环的黄金节点。


畅通高端要素循环


着力优化和畅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四大环节,以市场化改革破除妨碍生产要素市场化配置和商品服务流通的体制机制障碍。


大力推进大数据、物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在供应链体系中的集成应用,不断提升要素流通效率,更好地推动资本、技术、人才等高端要素集散。


全面增强科技创新、精密智造、综合枢纽、集成服务四大功能,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


增强研发、设计、品牌、营销、结算等核心环节话语权,提高全球供应链协同和配置资源的能力。


充分激发消费新潜力


增强消费的基础性作用,大力培育新型消费,努力提升传统消费,适当增加公共消费。


实施消费扩容提质工程,推动批零贸易、商务会展、住宿餐饮、乡村消费等提档升级。


积极发展消费新业态新模式,大力发展夜间经济,创新发展首店经济,积极推进线上线下融合发展,加快发展直播经济、网红经济等新兴业态。


把握消费升级新趋势,积极培育健康、养老、育幼、文化、旅游、体育、家政、物业等消费,促进住房消费健康发展。


优化商业网络布局,建设高品质步行街,推动商旅文融合发展。


实施消费品牌提升计划,支持“老字号”品牌传承创新,提高品牌影响力和市场占有率。深入实施放心消费行动,打造“满意消费在嘉兴”品牌。


积极拓展投资新空间


发挥投资对优化供给结构的关键作用,扩大重大创新平台、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化产业链投资,加快既促消费惠民生又调结构增后劲的新型基础设施、新型城镇化、交通水利等重大工程建设,加快补齐各领域短板。


加强市域轨道交通、城际铁路、机场港口等重大工程建设。


持续优化投资环境,探索创新重大基础设施投融资模式,强化市级以上重大项目用地、资金、用能、环境等要素统筹协调、支撑保障。


强化政策引导,激发民间投资活力,形成市场主导的投资内生增长机制。


全面优化对外开放布局


加快推进中国(浙江)自由贸易试验区嘉兴联动创新区建设,强化与临港自贸区新片区等长三角开放平台产业链分工协作。


高水平建设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围绕“一核一区多园”发展格局,深化“单一窗口”和跨境贸易大数据平台建设,引育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跨境电商企业,大力发展海外仓。


加快嘉兴综合保税区创新发展,走差异化、特色化发展道路。


深化国际产业平台合作,推动实现国际产业合作园县(市、区)全覆盖。


提升国际贸易竞争力


推进外贸市场结构优化,着力巩固传统市场,大力开拓“一带一路”等新兴市场。


优化出口结构,提高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和高附加值产品出口比重。


促进外贸企业转型,实施贸易主体集聚工程,引育一批渠道型、供应链管理型国际贸易龙头企业。


大力发展服务贸易,促进服务贸易和货物贸易、对外投资联动发展。


强化国际贸易风险监测分析预警。


积极承接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溢出效应,加强贸易、人才、品牌、文化等领域交流合作,扩大先进技术、关键设备、资源性产品进口。


打造国际双向投资示范城市


深化高质量外资集聚先行区建设,更大力度吸引世界500强、跨国公司区域总部、国际行业领军企业、国际隐形冠军企业及世界一流功能性机构布局我市。


聚焦服务业开放新政,积极引进文化教育、金融保险、健康医疗等外资重大项目,提升面向未来的国际竞争力。


大力培育本土跨国公司,鼓励企业通过直接投资、收购兼并等方式进行全球化布局。


探索推动以企业为主体、产业链为纽带的海外产业园建设,支持有条件企业设立海外研发机构。


提高投资服务能力,引导企业有序开展境外投资,加强海外投资风险评估、防范和应对。


提升城市国际化水平


发挥红船起航地政治优势和世界互联网大会永久举办地优势,高质量承办世界互联网大会以及更多高规格国际会议和论坛、赛事、展览,深化国际友城合作,增强城市国际影响力,努力打造重要国际会展城市和国际旅游目的地城市。


统筹国际会议中心、奥体中心等重点公共设施布局建设,加快补齐国际学校、国际医院、国际社区等短板,完善酒店、餐饮、文体等国际化生活配套设施,加快服务窗口、标识标牌等多语种改造,以更完善的国际化服务功能、人居功能、交流功能和开放包容的城市气质吸引全球高端要素。




六、全面打造现代化高品质大城市,高水平建设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




顺应县域经济向城市经济、都市区经济转型趋势,聚力现代化大城市建设,坚定不移走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道路,深入实施城乡融合发展战略,推动大小城市、新市镇和美丽乡村合理布局、协调发展,成为乡村振兴示范地、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典范和国际化品质之城。


全面构筑一体化大城市新格局


按照大城市思路高质量编制新一轮市域国土空间规划,以都市区形态组织优化国土空间布局。


深化落实主体功能区制度,科学划分和管理“三区三线”,推动发展战略与空间基底有机统一、空间战略与要素配置有效衔接、目标任务与生产力布局高度契合。


积极稳妥有序推进行政区划调整,强化市域统筹、推进市域一体化发展,加快构筑形成网络化、组团式大城市发展格局。


对标国际、面向长三角、着眼现代化,全面提升中心城市的规划布局,实现中心城市规模、能级、功能、品质大跃升。


坚持主核带动、组团发展,聚力打造中心城区城市极核,推动全市域一体规划、融合发展,合力构建现代化大城市,实现从沪杭苏甬四大都市圈交汇处战略性崛起、跨越式抬升,真正成为长三角核心区枢纽型中心城市。


加快打造现代化高品质城市


全面提升主副中心城市功能品质,大幅提升中心城区的交通枢纽、科技创新、金融服务、文化教育等核心功能,增强对全市域的辐射带动作用。


按照高起点规划、高品质设计、高质量建设、高水平管理的要求,推进中心城区南湖文化中心、高铁商务中心、科技创新中心、航空物流中心和浙北生态休闲旅游中心等重点板块建设,强化板块联动和功能互补。


建设现代化国际范高铁新城,坚持高标准定位、高站位谋划,将高铁新城打造成为集生态、智创、商务、文旅等功能于一体的活力枢纽、门户地标、未来之城,努力成为虹桥商务区的功能拓展区、配套协同区。


持续推进城市有机更新和未来社区建设,优化布局建设一批商务活动、购物消费、娱乐休闲等城市功能区。


加强环湖沿路沿河等核心节点、关键廊道的城市天际线规划设计,建设一批城市精品和地标建筑。


匠心构筑“九水连心”水系景观体系,打造世界级滨水空间,营造优美舒心现代人居环境。加快推动各区域差异化特色化发展,打造具有国际化品质的现代化大城市副中心。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加快发展现代农业,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优化农业生产结构性布局,高水平推进农业经济开发区和农民创业创新孵化园建设,深入开展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先导区和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创建,提升粮食、生猪综合生产能力,重点打造现代种养、农产品加工、乡村商贸流通、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等产业,强化农业科技和装备支撑,发展数字农业,深入实施农业品牌战略,强化智慧监管,加快发展生态康养、文化创意等新产业新业态,大力培育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和农创客等现代经营主体。


加快建设美丽乡村,深化提升“百千工程”,深化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全面实施美丽乡村和美丽城镇建设,加快建设数字乡村,构筑全域秀美格局,大力彰显“江南小乌镇·田园新生活”美好意境,奏响新时代的田园牧歌,复兴升级版的农耕文明,打造世界级的诗画江南,建设高质量乡村振兴示范地。


全面推进城乡融合发展


加快高水平城乡一体化步伐,扎实推进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建设,加快构建促进城乡规划布局、要素配置、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生态保护等相互融合和协同发展的体制机制。


深化农村改革,加快推进农村土地使用制度和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破除妨碍城乡要素自由流动和平等交换的体制机制壁垒。加快新市镇和小城镇的培育建设,发挥城镇对乡村产业发展的集聚带动、服务辐射作用。加快推动镇村基础设施提档升级,引入市场机制和社会力量共同参与乡村建设。


创新发展“新仓经验”,深化“三位一体”农合联改革,大力发展农业农村社会化服务。持续优化镇村规划布局,适度减少村庄布点,持续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同等享受城镇基本公共服务,推进全域城镇化、农民市民化。


实现最特色的集镇、最乡愁的村落、最宜居的社区、最江南的水乡和最绿色的产业错落有致、深度融合、交相辉映。




七、厚植秀水泱泱生态基底,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




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突出位置,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成为全域美丽之城。


加快推动绿色低碳发展


强化国土空间规划和用途管控,守住自然生态安全边界。


大力发展绿色低碳循环经济,持续压减淘汰落后和过剩产能,强化行业高能耗企业退出力度,推进清洁生产,发展环保产业,发展绿色建筑,推动重点行业和重要领域绿色化改造,打造一批绿色转型升级示范标杆企业。


加快优化能源结构、产业结构,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多元供给的能源体系,制定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强化能源“双控”和碳排放强度控制。


实行最严格耕地保护和集约节约用地制度,建立健全履约评价和土地退出机制。


建成千岛湖引水工程,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


大力倡导绿色生活方式,制度化推进垃圾分类和资源化利用,强化资源循环利用,打造资源节约型社会。


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


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持续打好治水治气治废组合拳。


深化“五水共治”,实现“污水零直排区”建设标准全覆盖,加快改造提升污水收集管网体系,提升污水处理能力和再生水利用率,加强饮用水源地保护,加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积极实施河湖连通工程,加快全域水系重构,持续改善水环境质量。


全面开展清新空气示范区建设,深化高污染、高耗能企业、园区、行业和区域废气治理,推动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持续提升。


加强土壤污染源头管控和污染治理,全面推进固体废物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实现全域“无废”。


健全生态文明机制


加快推进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成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


实施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评价考核,大力开展卫生城市、园林城市建设。


严格落实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创新开展生态系统生产总值核算,创建和实施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实施重点生态功能区产业准入负面清单。


科学开展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综合评价,完善市场化、多元化生态补偿,健全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探索共建更加有效的长三角生态系统联防联治和应急联动机制。


积极推动重大环保设施共建共享,有效化解邻避效应。


优化环境资源配置,深化排污权、用能权、用水权和碳排放权市场化配置改革,提升资源环境要素配置效率。


全面推进平原绿化美化


推进全域绿化美化,建设独具江南水乡特质的平原地区森林城市典范,打造沿江、沿河、沿山、沿湖美丽走廊。


提升林木和绿地覆盖率,推进城市公园、森林公园、湿地公园建设,加强湖泊湿地生态保护治理,加快海塘安澜工程建设,推进美丽河湖、美丽海湾和生态海岸带建设。


加快景观道路、景观河道、环村林规划建设和立体绿化,城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1%。


推进全域彩化靓化,增加绿植品种,丰富植被色彩,构建独具特色的花卉苗木种植品系。


结合河道、湖泊、路桥、遗迹、街区等布局建设一批层次分明、色彩丰富的精致花境,营造“画境水乡”。


培育发展生态休闲体验经济,打造一批特色生态康养基地、花卉苗木产业特色小镇、3A级景区村庄,建设江南水乡生态休闲胜地。




八、加快建设现代化文化强市,打造江南水乡文化名城




坚定文化自信,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促进满足人民群众文化需求与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相统一,建设社会文明达到新高度、群众文化生活更丰富、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的文化强市,成为文化文明高地。


全面提高社会文明程度


推动形成适应新时代要求的思想观念、精神面貌、文明风尚、行为规范。


加强思想理论武装,深入实施铸魂工程、溯源工程、走心工程,推动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走深走心走实,加强“四史”教育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推动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


大力弘扬红船精神,加强红船精神研究,持续丰富时代内涵,更高水平办好浙江红船干部学院、红船精神研究院,优化提升南湖革命纪念馆教育功能,积极推进南湖红船与上海中共一大会址紧密联动,把嘉兴打造成为学习、研究、传承、弘扬革命精神和全国党性教育的重要基地,推动嘉兴成为红色旅游标杆城市和传承红色文化的示范区。


弘扬“勤善和美、勇猛精进”的新时代嘉兴人文精神,推进公民道德建设,推进高质量、全域化文明城市创建,实现全国文明城市全覆盖,构建新时代文明实践体系。


深化诚信建设,推动志愿服务制度化、社会化、专业化,深化志愿之城创建。积极引导形成厉行节约、制止餐饮浪费的好习惯。


全面提升文化培根惠民水平


深入推进禾城文化复兴行动,加强历史文化遗产的发掘、保护、传承和活化利用,保护和彰显城市文脉,打造地标性的城市文化建筑群和文化带。


加快建设以南湖为核心的文化中心和马家浜遗址公园,复兴千年古城。


高水平规划建设大运河文化公园,推动乌镇和西塘、海塘·潮文化景观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加强老沪杭铁路沿线遗存的保护利用。


注重以文化元素塑造城市魅力,深度挖掘嘉兴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节庆文化和民俗活动的大众性、娱乐性和经济性,加强“老字号”保护传承,打造传统文化传承发展样板区。


深化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后续建设,规划建设一批与嘉兴城市地位相匹配、对标国际化要求的文化新地标,实施高水平推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行动计划和文化惠民工程,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加强文艺精品创作,健全公共文化设施网络,提升“五馆一院”建设水平。推进全民阅读,建设“书香嘉兴”。


推动文化产业创新发展


优化文化产业空间布局,推动文旅产城融合发展,打造文化产业促进平台,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加快传统文化产业转型升级,支持红色文化产业、休闲旅游业、现代传媒业等优势产业发展。


加大对文化企业的支持力度,培育一批主业突出、具有核心竞争力的骨干型和成长型文化企业。


丰富文化产品服务供给,培育新的文化消费增长点,大力发展动漫游戏、数字出版、移动媒体、网络传播、文化博览、喜剧歌剧等新兴文化产业,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发展,加快建设盐官中国音乐小镇等一批文化产业园区、创意街区和特色文化小镇,打响中国·嘉兴国际漫画双年展、乌镇戏剧节等文化IP,积极筹办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重大文化活动,促进对外文化贸易。




九、建设幸福嘉兴,打造高品质公共服务体系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推进共同富裕新举措,完善人的全生命周期民生服务,让城市更有“温度”、幸福更有“质感”,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成为均衡富庶的幸福之城。


推动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促增收


强化就业优先政策,打造“双创”升级版,促进创业带就业。


健全就业公共服务体系、劳动关系协调机制、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保障劳动者待遇和权益。


完善重点群体就业支持体系,加强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服务,推进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


推动居民收入稳步增长,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健全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落实完善按要素分配政策制度,探索通过土地、资本等要素使用权、收益权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


坚持开发性与保障性举措并重,探索建立先富帮后富、推动共同富裕的体制机制,大力实施低收入群体收入倍增计划,完善再分配制度,加大调节力度和精准度。


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


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优化教育资源布局配置和教育结构、学科专业结构。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打造高质量师资队伍。


重视青少年身体素质,不断完善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务体系。重视0-3岁婴幼儿生长发育检测和照护服务,高质量普及学前至高中段15年教育,高水平建成覆盖城乡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促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实现全国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县全覆盖,全面提升公办中学教育质量,进一步加强初中教育,推动高中阶段学校特色多样发展,完善特殊教育、专门教育保障机制。


更大力度落实高教强省战略,提升高等教育质量,加快把嘉兴学院建设成为一流应用型高校,充分发挥浙江大学、同济大学等高校合作办学优势,进一步引进国内高质量高等教育资源。


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大力推广“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支持嘉兴职业技术学院创建职业技术大学和嘉兴技师学院等做大做强,深化集团化办学,打造国家级产教融合示范区。


加快发展“互联网+教育”,完善终身学习体系,建立终身职业技能培训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


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持续扩大教育开放合作,支持和规范民办教育发展,规范校外培训机构。


深入推进健康嘉兴建设


推进卫生健康事业从以治病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转变,完善全方位全生命周期健康服务。


加快建设强大公共卫生体系,完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和重大疫情防控体制机制,健全突发事件紧急医学救援、突发急性传染病防控和重大活动医疗卫生安全保障“三位一体”卫生应急救援体系。统筹全市力量建设覆盖全市的公共卫生临床医学中心。


完善医疗服务体系,持续深化县域医共体和城市医联体建设,推进医疗资源下沉和纵向整合,加快县级医院提档升级。


加快引进高端优质医疗资源,强化与上海、杭州等地高端医疗机构深度合作,加快补齐康复、老年医疗护理、儿科等医疗资源短板。


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强化“三医联动”“六医统筹”,引导社会办医规范发展,创新推广“互联网+医疗健康”。


推进健康生活,倡导健康文明生活方式,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普及全民应急救护知识和技能。


建立健全健康教育服务体系。扎实推进全国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健全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和危机干预机制,深化打造“嘉心在线”心理服务平台,建设一批“健心讲堂”,开展全民健心行动。


深入实施全民健身行动,科学布局一批体育场馆,完善基层公共体育设施,提升全民健身促进全面健康服务水平。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健全社会保险制度,加快实现法定人员社保全覆盖。落实渐进式延迟法定退休年龄政策,发展多层次、多支柱养老保险体系。强化社会保险基金统筹,加强社会保险管理和监测预警。


健全重大疾病医疗保险和救助制度,深入实施长护险制度。健全灵活就业人员社保制度。


健全大救助保障体系,完善精准识贫和有效发现的救助机制,加强支出型贫困救助,切实保护妇女儿童合法权益,大力发展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


健全残疾人社会保障、基本公共服务和权益维护体系,全面落实退役军人优抚安置政策,强化对妇女、孤儿、留守儿童、空巢老人等弱势群体关爱。


建设儿童友好型城市和无障碍环境建设示范城市。


持续推动人口结构优化和素质提升


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优化人口结构,提高人口素质,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


增强生育政策包容性,健全生育津贴制度,完善生育保险政策,提高优生优育服务水平,发展普惠托育服务体系,降低生育、养育、教育成本。


大力吸引高素质人才、年轻人流入,加大人力资本投入,提高全市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


坚持“老有所养、老有所乐”,推进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协同发展,发展普惠型养老服务和互助性养老,健全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充分发展、医养有机结合的多层次、高品质养老服务体系,推进农村养老提质升级,深入推进医养结合国家试点,建设老年友好型社会。




十、全面深化改革,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




全面深化数字化改革,深入推进“最多跑一次”改革,加强改革举措系统集成、协同高效,推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突破,加快构建充满活力的市场经济体制,全面激发市场活力、增强内生动力,成为市域治理现代化的典范。


加快打造“北斗七星”最优营商环境


深化开展最优化比对,按照市场化、法治化、便利化、国际化的要求,对标国际、全国一流、长三角最优,全方位开展最优比对、靶向发力。


深化商事制度改革,探索以承诺制为核心的极简审批,加快形成与高标准国际经贸规则相衔接的制度体系。


深化简政放权,完善政府对市场的监管方式,完善放权方式和动态调整机制,减少微观管理事务和具体审批事项,最大限度减少政府对市场活动的直接干预,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严格落实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外商投资准入负面清单等制度。


全面深化政府数字化转型,深化“一件事”集成改革,推进跨层级、跨区域、跨部门数据共享、业务协同,构建全市统一的公共数据平台,加快公共数据开放和应用创新,实现“掌上办”“网上办”全覆盖。


持续优化服务,坚持“亲而有度、清而有为”,着力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鼓励和支持金融机构加大对民营企业、中小企业的支持力度,支持实体企业对接多层次资本市场,拓宽融资渠道。


打通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管理和服务全链条,激发企业创新活力。加快实施信用“531X”工程,打造信用嘉兴。


深化“互联网+监管”,对新产业新业态实行包容审慎监管,更好发挥行业协会、商会和中介组织作用。


完善政府经济领域管理体制


加快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加大国资对基础设施、民生、环境、科技、产业等重点关键领域和关系未来发展的前瞻性领域的布局力度,形成一批有较强影响力的行业龙头企业,增强对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发展支撑。


完善财税管理体制,加强财政资源统筹,增强重大战略任务和公共服务财力保障能力,构建以绩效为核心的集中财力办大事财政政策体系和资金管理机制。


健全政府债务管理制度,实现政府债务率安全可控。


有效防范和化解经济金融风险,建立健全防范化解企业风险监测预警处置长效机制。


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创新土地等资源要素管理制度和保护开发利用机制。


深化市场化改革


完善要素市场化配置,深入推进“亩均论英雄”,引导各类要素向先进生产力集聚。


优化土地资源统筹和运营机制,建立土地储备、出让和预算管理全生命周期保障体系。


全面实施“标准地”制度,实施差别化弹性供地方式,推进存量建设用地盘活、闲置用地处置利用、低效用地二次开发。


分层分类深化国资国企改革,推进国有资本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加快完善现代企业制度,积极稳妥深化混合所有制改革。


健全管资本为主的国有资产监管体制,探索国资监管运营新模式,做强做优做大国有资本和国有企业。


落实民营企业发展促进条例,健全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现代产权制度,依法保护民营企业产权和企业家权益,健全公平竞争审查机制,促进民企、国企、外企基于法律和规则进行平等竞争,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和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健康成长。




十一、统筹发展和安全,加快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嘉兴




全面落实总体国家安全观,坚持底线思维,统筹传统安全和非传统安全,积极防范和化解影响我市现代化进程的各种风险,构筑现代化安全发展体系,成为中国最平安城市。


坚决捍卫政治安全


牢记“嘉兴无小事、事事连政治”,把维护国家政治安全特别是政权安全、制度安全放在第一位,严密防范和严厉打击敌对势力渗透、破坏、颠覆、分裂活动。


加强意识形态阵地建设和管理,加强和创新网络综合治理。


加强国家安全宣传教育,增强全民国家安全意识,巩固国家安全人民防线。


完善国防动员体系,加强现代人民防空建设,大力支持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巩固军政军民团结。


全面加强经济安全


加强经济安全风险预警、防控机制和能力建设,加强重要经济指标动态监测和研判,筑牢经济安全防线。


常态化开展产业链断链断供风险排查,加强产业链供应链安全保障。


确保粮食安全,保障能源安全,维护重要基础设施安全,加强城市安全保障。坚决守住不发生区域性经济金融风险的底线。


确保生态安全,维护新型领域安全。努力构建海外利益保护和风险预警防范体系。


保障人民生命安全


深化安全生产领域改革,完善和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建立公共安全隐患排查和安全预防控制体系,加强安全生产监管执法,有效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


完善危险化学品安全监管责任体系,完善消防安全责任机制,深入开展道路交通安全专项整治,健全食药品监管体制机制。


完善自然灾害防治体系,提升自然灾害防御工程标准,推广巨灾保险。


完善应急管理体制,建设应急联动指挥平台,健全应急物资保障体系,提高防灾、减灾、抗灾、救灾能力。


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


坚持系统观念,推进整体智治,强化综合治理、依法治理、源头治理。


高水平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全国试点,积极推行“县乡一体、条抓块统”高效协同治理模式,推进“最多跑一地”改革,健全完善社会治理综合指挥服务体系、“基层治理四平台”运行体系、县级社会矛盾纠纷调处化解中心建设。


深化新时代“网格连心、组团服务”,坚持把党组织全面建进网格,实现网格化服务管理全域覆盖。


强化党建统领,深化“三治融合”,推进“三源共治”,推动“三微治理”,强化“三社联动”。


完善“城市大脑”建设,打造“数字中国城市实验室”,提升城市治理数字化智慧化水平。


推进“大综合一体化”行政执法改革,提升依法行政水平,构建全覆盖整体政府监管和全闭环行政执法体系。


维护社会稳定和安全


健全完善“平安嘉兴”创建体系,力夺全省“二星平安金鼎”。


完善重大决策社会风险评估机制,构建源头防控、排查梳理、纠纷化解、应急处置的社会矛盾综合治理机制。


完善信访制度,健全领导干部接访下访制度,创建“无信访积案县”。


坚持专群结合、群防群治,高水平推进“雪亮工程”建设,推进“智安小区”“智安街道”“智安学校”等社会单元建设,加快构建全方位、多维度、全领域智能感知网络,积极打造“智安城市”。


健全社会治安防控体系,提升社会治安立体化、智能化防控水平,构建现代警务模式,持续整治黄毒赌,坚决防范和打击暴力恐怖、黑恶势力、电信网络诈骗以及其他新型网络犯罪。




十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凝聚全社会力量,为实现“十四五”规划提供坚强保障




实现“十四五”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必须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和完善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的体制机制,大成集智、整体智治,以创造性张力凝聚起高水平现代化和“重要窗口”中最精彩板块建设的强大合力,把建党圣地打造成为党建高地。


提高党领导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能力和水平


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确保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和党中央决策部署高效落地。


深入学习运用中国共产党一百年的宝贵经验,教育引导党员干部坚持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认真贯彻执行民主集中制,健全党委议事决策机制。


全面推进党政机关整体智治,构建市县镇一体、部门间协作、政银企社联动的协同高效运转机制,完善争先创优工作机制,推进中央和省级宏观决策、市级中观实施、基层微观落地全线高效贯通。落实全面从严治党责任制和意识形态责任制,提高党的建设质量。


全面贯彻落实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完善上下贯通、执行有力的组织体系,深入实施“组织力提升工程”,把各领域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实现党的领导的坚强战斗堡垒。


建设一支唯实惟先、善作善成、堪当现代化建设重任、勇立潮头的干部队伍,落实好干部标准,坚持以促进形成“两个担当”良性互动机制为总抓手,推进“五强”领导班子建设,健全干部成长选育管用全链条机制,加强干部教育培养特别是年轻干部培养,加强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建设,着力拓展现代战略视野、创新现代思维方式、提高现代科学素养、提升现代执行能力、增强现代斗争本领。


推进干部跨区域跨部门制度性交流,强化对敢担当善作为干部的激励保护,以正确的用人导向引领干事创业导向。


推进社会主义政治建设和法治建设


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进一步形成党委领导下的人大、政府、政协各司其职、团结奋进的工作局面。


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健全人大对“一府一委两院”监督制度。


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充分发挥民主党派、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作用,加强人民政协专门协商机构建设,提高建言资政和凝聚共识水平。


完善大统战工作格局,健全党外知识分子、非公有制经济人士、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的沟通联络机制,健全民族宗教体制机制,加快少数民族事业发展,创新完善新时代侨务工作机制,加强与港澳合作,强化对台交流。


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和社会组织作用,把各自联系的群众紧紧凝聚在党的周围。


完善基层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基层群众自治机制,探索构建新型社区治理共同体,完善网络纠纷网上人民调解等虚拟空间自治机制,丰富完善基层民主形式。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深化法治嘉兴建设,高水平推进城乡建设与管理、环境保护、历史文化保护等重点领域地方立法。


深入推进司法体制改革,完善监察权、审判权、检察权运行和监督机制,提高司法质量、效率和公信力。


加快法治政府建设,严格规范重大行政决策制定和执行。


坚持依法办事,建设覆盖城乡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实施全面普法,促进全民守法,建设法治社会。


深化清廉嘉兴建设


推动主体责任和监督责任同向发力,营造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社会清朗的良好发展氛围。


把严的主基调长期坚持下去,坚决查处重点领域和群众身边腐败问题,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


锲而不舍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和省委实施细则,持续纠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切实为基层减负,坚持防止“四风”问题反弹回潮。


持续深化纪检监察体制改革,加强对公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


强化政治监督,推动纪律、监察、巡察、派驻等“四项监督”的有机贯通,精准运用监督执纪“四种形态”,加强党内监督与人大、政协、审计、群众、舆论等监督统筹衔接,营造山清水秀政治生态,打造党群干群关系最融洽城市。


健全规划制定和落实机制


按照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省委十四届八次全会部署和市委八届十一次全会要求,科学制定各级各类“十四五”规划纲要、专项规划和行动方案,形成定位准确、边界清晰、功能互补、统一衔接的规划体系。


以高质量发展指标体系推动发展、指导实践。健全政策协调和工作协同机制,完善规划实施评估机制、调整修订机制、监督考核机制,确保“十四五”发展各项目标任务落到实处。



想找企业为您服务

推荐服务商

Copyright © 2013-2017 北京掌中无限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京ICP证041626号 | 京ICP备09083730号-8

全国商务合作邮箱:partner@jfh.com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8637号

服务热线:400-138-0008(09:00-22:00)

小程序-雇主

小程序-服务商

微信订阅号